近日,《浙江日报》记者对浙江西沃电梯有限公司作了采访调研,并于11月24日《浙江日报》中小企业之窗刊登了我公司,对西沃电梯的发展予以肯定。
本报记者 施翼
通讯员 李建军 蔡建军
在南浔,做电梯并不稀奇。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已经手握41项专利,去年将产值做到了3500多万元,年增幅50%以上,亩产税收居南浔区前列的小微企业来说,浙江西沃电梯有限公司(简称“西沃电梯”)的创新之路引人关注。这家藏居一角的企业并不起眼,看起来有些简陋,但是从年轻的创业带头人莫永良的脸上可以看出,这家“低调”的企业却彰显出不一样的活力。
西沃电梯现已开发乘客电梯、住宅电梯、观光电梯、无机房电梯、医用电梯、载货电梯、汽车电梯、家用电梯、杂物电梯等多个系统的电梯产品,集电梯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安装、维保、改造为一体。今年生产电梯600台左右,预计产值4500万元,增幅30%。9月份,被浙江省经信委评为2014年度浙江省小微企业“创业之星”。
注重研发怀揣41项专利
1979年出生的公司总经理莫永良,最初做货运物流,转而做铜材生意,前几年看到南浔区电梯行业的蓬勃发展,发现这个行业前景不错,就琢磨着往这个方向发展,回到南浔从电梯配件开始,进入电梯行业。2011年3月,他与年长自己一岁的表哥莫国祥筹建西沃电梯,慢慢把企业从国家特种设备(电梯)制造许可证C级资质发展到A级资质。有意思的是,公司董事长莫国祥担任着企业所在地浔北村村委会主任,整天忙于村里的事务,便将公司全权交于表弟莫永良打理。
自2011年获得电梯制造许可证以来,西沃电梯每年的工作计划表上无一例外地会出现“研发”一项。据莫永良介绍,哪怕是在最困难的起步阶段,企业依旧投入上百万元的研发费用,并申请专利。
由于大手笔研发,让西沃电梯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获得授权的专利达41项,新产品9个。让莫永良感到自豪的是,很多同行目前还做不到这个水平。
从事电梯制造,首要是安全技术,最关键的是技术创新。莫氏表兄弟创办西沃电梯伊始,就聘请今年已70岁的技术专家沈老先生担任技术总监,1946年出生的沈老先生,196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在当地名气响亮。“环保节能是电梯行业的发展趋势,但这是一个大范围,小企业要做大做强很难。实际上,这方面可以越做越细、越做越精。”沈老先生告诉记者,围绕这一核心,公司的研发有了“精度”。控制柜、轿厢、变频中央处理器、召唤器装置等都成为“精打细算”的对象。粗算下来,相比原先,一部乘客电梯省出了50%的电能。
不光如此,空气净化、节能、静音等方面也都列入了西沃电梯研发的单子。由此带来的直接效果是,在西沃电梯,产品的节能环保涵盖在每个细节做出了好的产品后,也逐步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公司产品主销浙江,并陆续在四川、广西等地设立分公司,逐渐铺开了全国的销售网络。
激励员工生产细节上创新
大企业的创新,往往需要专业的研发团队支撑,而作为小微企业,创新往往是“杂交式”的。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在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每一个环节,然后创新、改进。这样的模式,让西沃电梯的车间成了研发的主战场,车间人员成为了研发的主力军。目前,公司员工60多人,拥有工程师20多人,员工平均30岁左右,年轻而富有活力。
增加电梯缓冲层的电梯缓冲器延长了寿命,提高了可靠性;采用双层设计的电梯门板降低了高速电梯在运行时产生的噪音和震动,提高了舒适度;安装了自动装卸装置的电梯轿厢解决了货运电梯在运载货物过程中的不便……类似这样的“改良”,在西沃电梯的车间里几乎每个月都在上演。
“工人处在生产一线,哪些生产工艺不匹配、哪些产品需要改良,他们一清二楚。”莫永良说,通过在一些生产细节上下功夫,西沃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企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不仅如此,这些看上去颇为简单的建议,在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员工享受到了“政策红利”。根据规定,参与专利发明的人员均可享受5000元至10000元的奖励。这样算来,近两年来,西沃电梯为专利买单花费了30万元左右。
去年,公司顺利“小升规”步入规上企业队列后,莫永良对企业做大做强、布局全国市场更加信心满满。